其他
【推荐】学校安全感的三个尺度:看得见师生、捧得起欢畅、接得住忧伤|李建华
安全感,是人内在精神的需求,是贯穿一个人生命轨迹的重要底色。
许多人认为,到了现代社会,人的安全感的根本来源,是物质温饱,是家庭与住房。人类学家项飙曾提出质疑:家居是不是从来就是“人之为人”的泉源?游牧者、山民和水上民族居无定所,是不是就丧失了他们的人格和自我身份意识?
决定“人之为人”的究竟是什么?在以培养内心充沛的人为事业和使命的教育人眼里,安全感是什么?它来自何处?
李建华校长从一度掀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的故事说起,分享了自己的洞见,并基于自身经验,提供了一种在教育中构建安全感的路径。
纵观文明长河
人的安全感到底来自哪里?
照片上是一对父子。爸爸是重庆众多“棒棒军”之一,在朝天门扛货,一年365天,他扛350天。照片拍摄于10年前的父亲节。
整整10年过去,如今,这位名叫冉光辉的爸爸已经在重庆买了房,安了家。冉光辉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能有出息,为此他愿意为儿子再扛20年。
这是一个父亲给儿子的安全感;儿子有出息,是儿子给父亲的安全感。他们的故事,也是千万普通人通过勤劳与努力建构安全感的一个缩影。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文明进步的脉络其实与人类不断追寻安全感的过程相暗合。
从直立行走到开始使用工具、寻求食物来源的农业文明时代,再到满足住宿、交通需求的工业文明时代,都是对安全感的追寻驱使人类向前。当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的经济与科技如烈火熊熊,内心的热爱与安宁却闪烁不定,我们常说,“在不确定的时代做确定的自己”,依然是在寻找安全感。
正是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感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才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滚滚向前——寻找安全感,是社会进步的车轮。
那么,“安全感”,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英文中“安全”的单词是Safe。如果允许我重新解读,也许它正代表了安全感对于我们的意义。
S 是 Steady,稳定。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需要底盘稳定带来的踏实感,它给予我们基本的自尊与自信。
A 是 Alive,活跃。死气沉沉和鸦雀无声不会有真正的安全感。我们需要热带雨林般的生态,那里人情活跃、思维跳跃。
F 是 Free,自由。我对自由的理解:就是对时间的轻松把握,对空间的随意抵达。而这需要足够安全感支撑。
E 是 Equal,平等。这是对人格的托举,它决定了精神的站立。站着呐喊永远要比跪着吃饭让人感到安全,因为决定未来的是视域的远近,而不是碗的大小。
稳定、活跃、自由、平等,也许就是我们站在当下的坐标点上,真正能带给我们安全感的力量源泉,能为我们营造一个最终走向自我实现的环境。
那么,人类是如何获得安全感的?不妨把今天分享的主题颠倒过来看:文明进步与人生奋斗是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春秋战国成就了诸子百家,抗日战争诞生了西南联大——越是动荡时代,我们越要看见恒常,那是产生安全感的内生力量:唯有奋斗才有安全感,唯有付出才有安全感,唯有发展才有安全感。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参看这些词条,将它们作为获得安全感的坐标: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时间颗粒度、终身学习、自驱型成长、跨越能力陷阱……
安全感,最终还要回归到自我价值的体认与追寻,需要个体建构高水平的自我调适系统。而教育,就是帮助师生完成这种“回归”,促成这种“建构”。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对于学校和教育,有安全感是指什么?
学校的安全感哲学:
看见师生、捧起欢畅、接住忧伤
我所在的学校,很多老师是80后,他们推荐我一首歌,是陈奕迅的《稳稳的幸福》,这首歌给了我启发:
“有一天,开始从平淡日子感受快乐。看到了明明白白的远方,我要的幸福。我要稳稳的幸福,能用双手去碰触。每次伸手入怀中,有你的温度。我要稳稳的幸福,能用生命做长度。无论我身在何处,都不会迷途。”
我们还可以透过一份非正式“检讨书”看到答案——说它非正式,不是学校要求的检讨,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
2019年1月4日,星期五,天气阴。这是2019年的第一场雪后,今天早上吃完早饭,跟着同班同学来到了操场,看见了李校长。不知道谁先拿了个大雪球,向校长扔了一个,我也拿了一个雪球向李校长扔了一个,扔完之后意犹未尽,于是又追着李校长,找到他之后又一个雪球扔了过去,扔完之后又团了一个雪球也扔了过去,扔完之后又扔了一个……
李校长在我们扔完他之后,都宽容地笑一笑,每一次都笑,只是这笑中似乎也夹杂着几分无奈、几分尴尬吧。
如果一群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向李校长扔雪球,那可以视为一种可爱。而像我们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人了,那就是一种无知,幼稚,还有点可笑。试想,如果李校长没有耐心,那么他一定会像我们一样扔来扔去,但是李校长他有耐心,有知识,很成熟。
同时,李校长他一定是度量极大的校长,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而我们,没有李校长的那种度量,没有李校长的知识渊博,所以我们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李校长扔雪球儿,李校长还能在被扔完之后一笑而过,他一定是大人不计小人过的君子啊……他温和大度,怪不得他能管好一所学校呢。
我至今还记得这件事,这个用雪球扔我的学生是被班上学生校长助理“逼”着写检讨的,写完后他们一起送到我办公室,然后嘻嘻哈哈而去。
大家不妨想想身边的事物:斑马线。它无法真正解决安全问题,它解决的是安全感的问题,但它创造一种情景,形成一种秩序,让过马路的人内心妥帖。
答案呼之欲出:一个有安全感的学校应该能看得见师生的模样,捧得起师生的欢畅,接得住师生的忧伤。
而我想,接住那个扔过来的雪球也许就是“捧起欢畅”,微笑对待这份“检讨书”大概就是“接住忧伤”,如此一来,孩子与我,都能彼此“看见模样”。
一座校园如何于无声处营造安全感?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校变成充盈着安全的“笑”园、“甜”园?我想从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一直践行的三个方面,来分享我们的想法和做法。
建立爱与被爱的关系,铺满爱的土壤
孙浩哲是我们学校一个腿脚不太方便的孩子。2017年开运动会,他没办法参加。
我有意地创造了一个无意的相遇,很自然地牵着他的手在操场上走了一圈。
后来又一届运动会开幕式上,孙浩哲有了特别的出场方式。
他的班主任王顺平老师为他搞到了一辆小车,在班级方阵的最前面。孩子当时脸上洋溢的只有骄傲,你看不到他因为身体原因产生的不安全感。
再后来,我在学校读书广场遇见了他,他的脸上都是满满的自信。
照片上的小男孩叫石昕航,他从我们学校幼儿园毕业后升入了一年级,刚开始他不适应,总是想念他以前幼儿园的班主任老师王倩,而王老师去了另外一所幼儿园任职。
有一天石昕航看到了教师墙上王老师的照片,忍不住哭了起来。王倩老师知道后,特意在一个周末去石昕航家里看望了他,还带他出来转一转,给他一些安慰。
为了这个孩子更好地适应,石昕航一年级的班主任黄冬燕老师常常陪着石昕航在校园里散步,和他聊天,放学后还常常给他补习功课。
安全感,对石昕航来说,就是不再抱着过去照片的“她”,而是因为有了同样爱我的“你”。
爱,会让人有安全感。拥有爱和创造的能力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DNA,也是人类在AI时代永远不会被机器替代的原因。
舒展人际关系,需要促成每一份细小的善意
去年一天,我的校长信箱收到一封来信。写这封信的小朋友是一(3)班的张若渔,信的内容是:
“李校长,你好!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每天都那么早下班,为什么我妈妈不能早点下班?”
她妈妈是谁呢?是我们学校校长助理刘浩然老师。这是我遇到最难回复的一封信,于是我求助万能的朋友圈。
回复如潮。比如三年级马竞老师回复:你妈妈努力工作是为了当校长,当校长就可以早下班。
乃殿雄老师回复:校长助理是校长+助理,做完了校长的工作后还需要完成助理的工作,所以下班会晚一点。
白露露老师更是神回复:李校长姓“李”(离)所以可以早点离开,你妈妈姓“刘”(留)所以要留下来迟点。
从中,我们是否可窥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干群之间的安全感呢?
我在疫情期间开通了线上“校长60秒”,已经坚持了275天。每天一分钟,最后都以为当天过生日的师生送上祝福作为结束。而这个60秒,启发了我们膳食中心开发了一款“生日面”,成了过生日老师的“特供”。
安全感,其实就是在特定的时间里,感觉自己被偏爱。当老师被温度“惯坏”,校园才能被安全感“灌溉”。
教育,不是铸造高深的大道理,而是促成实在的小善意。雷夫用“没有恐惧”造就了56号教室的奇迹。苏霍姆林斯基“在每一个角落种哪种花木都要经过师生精心考虑”,从而有了“可以栖息善良情感”的帕夫雷什中学。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诠释了“和风细雨常常润物无声”。
安全感,还来自此地与远方的连接
我们还会考虑,如何也让家长对学校、对教育有安全感?
我们学校的家长观是:每一位家长都是重要的链接。所以,我们增加了与家长之间有益的互动,让家长与学校建立关系和联系。
3年前,我们开启了“新生家长智慧父母课堂”,孩子没开学,父母先上学,为期三天。我们因为认真对待“初识”,家长才会更好达成“共识”。
在学校很多岗位,比如运动会裁判、外出研学联络、校门口交通疏导等,都能看到家长的身影。
今年我们学校学生运动会为火炬传递采集火种的,就是学生代表杜美瑾和她的爸爸妈妈,这个家庭被评为2020全国抗疫最美家庭。运动会结束后,我们为全体家长志愿者留下珍贵的瞬间。
因为了解,所以安心;只有走近,才会热爱。
下图是我们学校15对双胞胎合影,全校有184位堂、表兄弟姐妹在学校就读,而且还前赴后继。
什么叫有安全感?人们常说,“鸡蛋不放在一个篓子里”,可是我们家长却愿意把最珍贵的宝贝都放进艾瑞德这一个“篓子”里。
关系和联系,可以是你和我之间。比如在我们学校通往三层报告厅楼梯两侧挂满了曾在这个报告厅为我们做过报告的专家照片。他们人离开了学校,可是把精神留下了。有老师说,每次上楼梯看到这些照片,想起这些台阶都是大家们踩过的,心里就觉得幸福和自豪。
关系和联系,可以是现在和未来之间。比如我们每届学生校长助理上岗前的宣誓,和国家领导人宣誓很像吧。谁说将来某天右侧照片的“他”不会成为左侧照片的“他”呢?教育就是让孩子面对未来不害怕、不陌生、不彷徨。
关系和联系,可以是此地和远方之间。比如我们学校“瑞德大使”出国交流,都会带一份由我们学校书法老师亲手写的“校书”,由孩子们和老师郑重交给国外友好学校,当孩子们回来了,“校书”还留在那里,我们从此有了联系,孩子们从此对那片土地有了情感。
寻找安全感的路上,愿我们都有为他人画斑马线的善意,也有顺利过马路的能力。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编写不易,去右下角给我们点一下“在看”吧!你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作者:李建华,河南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校长 来源:教师博览公众号,本文整理自李建华校长于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的演讲发言,原标题《寻找安全感,是文明进步与人生奋斗的最基础动力》。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